少女早熟丨00後女生9歲前有經期比率飆升 哈佛研究:提早來經增癌症風險

兒童健康

撰文: 張意宇

發布時間: 8 小時前

分享:

分享:

美國哈佛大學在《JAMA Network Open》公布的研究,愈近代出生的女孩傾向有性早熟的趨勢。

遺傳、外在環境及飲食等因素影響,近年兒童性發育提早的現象愈加常見,有些孩子可能於小學階段已經出現第二性徵。美國的研究亦提供證據,顯示年輕一代女孩似乎更早步入青春期,初經來臨的平均年齡只有11.9歲,比50年前出生的女孩早了逾半歲,而經期不規律的情況也更為常見,預示新一代女性在日後可能要面對更多與周期相關的健康問題。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在《JAMA Network Open》公布的研究,愈近代出生的女孩傾向有性早熟的趨勢。研究團隊透過另一項名為Apple Women's Health Study研究,搜集到當地逾7.1萬女性經由蘋果手機程式提供的資料,包括初經的年齡、初經至經期變得規律的時間等,然後按女性出生年份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女性首次來經的年齡平均為12.2歲,但初經年齡在過去50年明顯下降,在1950至1969年出生的女孩,首次來經的平均年齡是12.5歲,但2000至2005年出生的女孩,初經平均年齡降至11.9歲。

與此同時,提早來經、即11歲前便有月經的女孩,比例也由50年代的8.6%上升,飆升至千禧世代的15.5%,過早來經、即9歲前有經期的女孩亦由0.6%上升至1.4%。受性早熟趨勢的影響,16歲或以後遲來經的女童由5.5%降至1.7%。

除了初經提早,研究亦發現年輕一代似乎更受經期紊亂的影響。一般女性在初經後,由於身體仍未完全成熟,故此經期會較為不規律,通常需要經過一兩年的波動才會變得平穩規律,但研究就顯示,女孩在初期後兩年內經期變得規律的比例由76.3%下降至56%,而且來經後月經不規律的比率亦由3.4%上至18.9%。

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一代更早開始來經,可能與肥胖有關,因為脂肪過高會促使胰島素相關生長因子及瘦素等刺激性腺激素分泌,最終令月經提早發生。至於月經紊亂持續更長時間則反映體內的雌激素及黃體酮持續不平衡。

專家擔心,賀爾蒙不平衡的問題或會增加日後患上子宮內膜疾病及生育困難等情況,而提早來經亦會可能成為女性健康的長期隱患,因為過去的研究顯示,提早來經可能會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自然流產和過早死亡等,而太遲來經則會提高年老後發生骨折的機會。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中小學試題免費下載】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